野柳岬
岬:往海延伸的狹長陸地
野柳的地層主要由傾斜的沉積岩所組成,海岬與海灣的形成是因軟弱的岩層被侵蝕後凹入形成海灣,而堅硬、抗蝕力強的岩石便相對突出形成海岬。
野柳岬
岬:往海延伸的狹長陸地
野柳的地層主要由傾斜的沉積岩所組成,海岬與海灣的形成是因軟弱的岩層被侵蝕後凹入形成海灣,而堅硬、抗蝕力強的岩石便相對突出形成海岬。
遠眺野柳岬時,它就像隻烏龜般俯臥在海中,所以又稱為”野柳龜”。野柳早期為大陸帆船至基隆港貿易的必經航道,因海域險惡,經常發生船難。因此民間傳說昔日有烏龜精潛伏在海中作祟,玉皇大帝得知消息,便命仙女騎著大象,手持寶劍下凡收妖。仙女抵達野柳時,對著烏龜精大罵:「你這野蠻的野柳龜,害人無數,我這寶劍一下,讓你不死也半條命。」,烏龜精中刀後元氣大傷,之後每當天候惡劣時,野柳岬便會冒起一股白煙,村民看到便會說:「半死的野柳龜又在喘息了。」
出處野柳地質公園
單面山
是指一翼坡度陡急、另一翼坡度較為和緩的山形。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地層被不等量抬升而形成的一種構造地形。
出處野柳地質公園
蜂窩岩
堅硬的岩石上因差異侵蝕、風化而布滿大大小小的坑洞,猶如蜂窩一般,即稱為蜂窩岩,例如蕈狀石的頭部就是一種蜂窩岩。
風化作用
當位於地底深處的岩層,漸漸地暴露到地表時,由於壓力減小,使得有些岩石產生了裂痕,因此岩石和空氣與水的接觸面積增加,慢慢地使岩石因內部的化學成分發生變化,或受到熱漲冷縮的物理作用,變為疏鬆而破碎,最後甚至變成沙、泥和土壤,這種作用便稱為風化作用。野柳地區位於亞熱帶,氣候溫和且潮濕,一年之中約有半年的時間處在強烈東北季風吹拂,以及海浪侵蝕作用之下,風化作用因此而進行得較為快速,不但使岩石更富色彩上的變化,也因為地下岩層的特殊構造而生成各式各樣的奇岩異石。
風化紋
在許多地方,常可以看到岩石的表面,尤其是在有裂縫的地方,有著如圖畫般的褐色花紋,這就是一般所稱的風化紋。野柳地區的風化紋,圖案之美,渾然天成,實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之作,欣賞價值極高。
自然界中的水和空氣,常常會沿著岩石的節理進行風化作用,若水中或岩石內含有鐵的成分,在長期風化作用的結果之下,鐵質成分會氧化而生成氧化鐵,顏色也轉為褐色或咖啡色,氧化作用越完全,風化紋的顏色也越深。
有時風化後的氧化鐵會和旁邊岩石內的小沙粒,或是其他物質再結合、膠結,使得硬度變大。若硬度大於周圍岩石,則會突出形成小脊;反之,則會下凹甚至有些會在裂縫處,沉澱出許多含鐵的化合物,各有不同的變化。
風化窗
岩塊的表層在風化作用差異侵蝕下而呈現窗櫺狀的外形。凹陷的外形扁平,一片片地鋪攤在表面,讓表面滿是大小不一的坑洞,猶如在地上開的一格格小窗戶,風化窗之名便由此而得。
燭台石
公園內最奇特的小地景,燭台石略呈圓錐狀直立於地面,直徑約在0.5~1公尺之間,上細下粗,頂部中央有含石灰質的圓形結核,周圍有環狀溝槽,如同蠟燭台一般。
燭台石的形成分為三階段:
1. 露出燭火:燭火其實就是岩層中的一顆球形結核,顆粒並不大。由於結核比周圍的砂岩堅硬,較能抵抗海水的侵蝕,因此當海水侵蝕掉砂岩時,球形結核便微微突出於地面。
2. 挖出溝槽:海浪打在結核上,很自然的會圍繞著結核四周流動,於是便逐漸侵蝕掉結核周圍的砂岩,向下挖出一圈溝槽,圓球狀的結核便漸趨成型。
3. 切割出燭臺:由於結核外圍有一帶環圈,十分堅硬,因此海水便依著這個環圈的形狀向下切割、侵蝕,漸漸雕出圓錐狀的外形,「燭台」便巧妙而生。時間一久,燭台被海水越雕越修長,完成了一座唯妙唯肖的燭台石。
海蝕洞
波浪淘蝕海岸岩石,遇到脆弱易崩或天然破裂面發達的地方,常在濱線的高度,沿著脆弱地帶深入侵蝕,造成海蝕洞。「情人洞」便是一個規模巨大的海蝕洞。
情人洞
為兩個相鄰且內部互通的海蝕洞,當地人將它們合稱為情人洞。相傳曾有一對遭家人反對的情侶想到野柳的情人洞殉情,但在洞中傷心之餘而睡著了。女孩在睡夢中,遇到一隻小鳥呼喚著女孩的名字,要女孩珍惜生命,醒來後女孩便把這個夢告訴男孩,男孩十分驚訝的告訴女孩,他也做了相同的夢,因此兩人便打消了自殺的念頭,相偕返家
野柳女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