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
王昶雄
1915年—2000年1月1日
本名王榮生,是出身臺灣淡水的牙醫及作家。其創作之時空背景包括臺灣日據時期。
曲
1916年7月1日—2008年3月17日
筆名呂玲朗,出身臺中縣神岡鄉三角村的音樂家,虔誠的基督徒,並以其歌樂創作和合唱指揮上的成就為人所知。
他致力於採集、改編各種臺灣民謠,是將之藝術化的先驅之一。同時,他也長年擔任榮星合唱團的指揮。
1950年代的臺灣,為了挽救地方歌謠逐步走調的嚴重問題,作曲者呂泉生先生嘗試「臺灣味」風格創作,並和好友王昶雄先生共同譜曲。
台灣歌謠特色在過去可能因歷史悲劇,所做的詞曲多以悲愴成分居多,藉此撫慰受創心靈。
歌曲使用「門」與「窗」二字,「門」為出入時必經關卡,象徵一家精神之所在,具有借景、引景效果,將室外景物之美帶入室內,「窗」則喻為屋子眼睛,看見戶外藍天白雲之景,童年夢境的想像,彷彿神秘名畫,將「心門」與「心窗」打開,看見平生想看之物,突破自我,人與人關係緊密使社會和諧,即是詞曲傳達之意。
此曲改變過去人們對台語歌曲鄙俗的刻板印象,重新認識台語,寫實而貼切,進而引起共鳴,精神上則傳達人民為努力擺脫悲情的過去,攜手開創未來歌曲的指標為求的是內心的抒發以及心靈寄託。
文藝作家杜文靖於《自立晚報》介紹並讚揚此曲優美動人、意義深遠。
研究台語歌曲的民俗學家莊永明認為此曲使得不少年輕學子重新認識台語的優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