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0-1849
.
波蘭作曲家、鋼琴家,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鋼琴作曲家之一,波蘭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亦是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
蕭邦的母親是波蘭人,父親尼古拉斯·蕭邦(1771年—1844年)是波蘭籍的法國人,原本居住在洛林的一座從祖先繼承下來的葡萄園,1787年移居波蘭並加入波蘭籍,尼古拉斯很喜歡波蘭,堅持家人都要說波蘭語。他參加過1794年的科希丘什科起義,也曾在波蘭中學教授法語。1806年,尼古拉斯和波蘭人特克拉·賈斯蒂娜·克日扎諾夫斯卡(Tekla Justyna Krzyżanowska)結婚,婚後生下蕭邦。
蕭邦的簽名
尼古拉斯 · 蕭邦Nicolas Chopin
一位來自洛林的法國人,1787 年十六歲時移居波蘭。
特克拉 · 賈斯蒂娜Justyna Krzyżanowska
是一位波蘭保姆、業餘音樂家和鋼琴家,蕭邦的第一位音樂老師。
蕭邦於1810年出生在波蘭中部小鎮熱拉佐瓦沃拉。他出生的時候,波蘭於三年前在拿破崙法國的幫助下復國為華沙公國。當地教會的記錄顯示他的出生時間是1810年2月22日,但他和他的家人以3月1日為其生日,這即是現在通用的蕭邦生日。
蕭邦在父母結婚的教堂里受洗。他的教父是父親18歲的學生弗雷德里克·史卡貝克(Fryderyk Skarbek)。他還有一個姐姐,名叫路德維卡(Ludwika,1807–1855),後來母親還生下兩個妹妹伊莎貝拉(Izabela,1811–1881)和艾米莉亞(Emilia,1812–1827)。
1810年10月,蕭邦家搬到華沙,父親在華沙中學(Warsaw Lyceum)教授法語,住在撒克遜宮。蕭邦父親會拉小提琴,也會吹長笛 ,母親特拉克則會彈鋼琴,亦是蕭邦的鋼琴啟蒙老師。
1815年的
俄羅斯帝國
1813年華沙因拿破崙進攻俄國失敗被俄國人占領、1815年華沙公國滅亡,蕭邦所在的華沙地區劃歸俄國。
薩克森宮(pałac Saski w Warszawie)是波蘭華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最出眾的建築之一。薩克森宮始建於17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座建築被德軍摧毀,此後至今未有重建。但一直有重建薩克森宮的聲音。
1817年,撒克遜宮被俄軍徵用,華沙中學搬到卡齊米日宮。蕭邦家因此也搬到卡齊米日宮附近。大約在這之後不久,蕭邦受邀到美景宮當俄屬波蘭統治者康斯坦丁·巴甫洛維奇之子的玩伴,他還為巴甫洛維奇創作了一首進行曲。
他在1835年獲得法國公民身份,改用法語名,後來旅行時用的也是法國護照。但是蕭邦的傳記作家亞當·查莫斯基(Adam Zamoyski)說,他並不認為自己是一個法國人,不太喜歡說法語,仍認為自己是一個波蘭人。
邁爾·阿姆謝爾·羅斯柴爾德(Mayer Amschel othschild) 1744-1812,18世紀德國猶太裔銀行家,國際銀行業王朝、歷史上最成功的商業家族—羅斯柴爾德家族之父。
1834年,他和費迪南·希勒共同訪問了在亞琛舉行的的萊茵河畔音樂節。蕭邦、希勒還有孟德爾頌三人在此次音樂節中碰面並一起去了杜塞道夫、科布倫茨和科隆,他們三人彼此欣賞對方的音樂才華,並互相學習和切磋了音樂技藝。
奧地利皇帝弗朗茨一世授予羅斯柴爾德男爵的紋章
喬治·桑Georges Sand
1804/7/1—1876/6/8是19世紀法國小說家、劇作家、文學評論家、報紙撰稿人。她是一位有影響力的政治作家,著有68部長篇小說,50部各式著作其中包括中篇小說、短篇小說、戲劇和政治文本。
蕭邦交友廣泛,他的好友包括詩人繆塞、巴爾扎克、海涅和亞當·密茨凱維奇,畫家德拉克羅瓦,音樂家李斯特、費迪南·希勒,以及女作家喬治·桑。蕭邦在李斯特家第一次見到了身著男裝、抽著煙的喬治·桑,剛開始並對她無好感,甚至當面問旁人說:「她真的是個女人嗎?」,但隨著喬治·桑對他的追求,蕭邦開始對她傾心。
瑪麗亞·沃津斯卡Maria Wodzińska 1819-1896是一位波蘭藝術家,曾與作曲家弗雷德里克·蕭邦訂婚。
1849年6月,蕭邦的姐姐路德維卡和她的丈夫來巴黎探望蕭邦。葬禮兩週後(10月30日)在巴黎的馬德萊娜教堂舉辦,欲參加的人太多,但只有受邀請的人才能入內。葬禮上演奏的是莫札特的《安魂曲》,此外,蕭邦自己的《e小調第4號前奏曲》和《b小調第6號前奏曲》也在葬禮上演出。
音樂欣賞
C小調《幻想即興曲》
G小調第一號敘事曲
離別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