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商代開始,中央(朝廷)都會祭天,諸侯會來朝拜,視為展現宗主、正統的儀式,歷代接有修細微修改,元朝後更甚。
與西方不同,漢字很多文字都是由祭祀而來。
明朝滅亡之後,朝鮮雖朝貢大清帝國,卻仍將明帝國視為正統,並自詡繼承人。
接近明代祭祀的復原。
皇帝登基的各種儀式,如抽鞭子,是古代宮廷舉行「朝會」「登基大典」等重要典禮的一個環節,一般是甩三下,也被稱為「淨鞭」俗稱「鳴鞭」,用黃絲編織而成,鞭梢塗蠟,打在地上很響。也是為了告訴人們皇帝要到了,要保持肅靜,準備迎接聖駕。比如水滸傳中,第五十四回中,宋徽宗升殿上朝時,說的是「淨鞭三下響,文武兩班齊」。
鳴鞭在宋代人高承的《事物紀原》中就有記載:「鳴鞭,唐及五代有之。」。這說明關於鳴鞭的記載可以追到五代十國時期,只不過是之前沒有規範化。直到元朝之後才定了這個規矩,如「皇帝出閣升輦,鳴鞭三,升御座,鳴鞭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