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作曲家、鋼琴家,巴斯克族,生於法國南部靠近西班牙的山區小城錫布爾,與德布西(Achille-Claude Debussy)齊名的印象樂派作曲家。
拉威爾出生在距西班牙邊境18公里的法國比亞里茨小鎮錫布爾北巴斯克,他的父親皮埃爾-約瑟夫·拉威爾是一位博學而成功的工程師、發明家和製造商,他有一些很成功的發明,母親瑪麗(Marie,1840-1917)則是在馬德里長大的巴斯克人。
拉威爾的父母都是羅馬天主教徒;但母親瑪麗是一個思想自由的人,這項特質被拉威爾繼承。拉威爾出生三個月後,他全家搬到了巴黎,他的弟弟愛德華在那裡出生,愛德華後來追隨父親成為了一名工程師。拉威爾與其母親尤為親密;她的巴斯克-西班牙血統對他的生活和聲歌手樂產生了強烈的影響。在他最早的記憶中便有母親給他唱民歌。雖算不上家境殷實,但也生活安逸,兩個孩子都有幸福的童年。
莫里斯·拉威爾的父親很喜歡帶他兒子們去看工廠最新的機械裝置,但他也對音樂和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
七歲時,拉威爾開始跟隨埃馬紐埃爾·夏布里耶的朋友亨利·吉斯學習鋼琴。五年後(1887年),他開始隨萊奧·德利布的學生查爾斯-勒內(Charles-René)學習和聲、對位和作曲,雖算不上神童,但已經很有才華。
查爾斯-勒內(Charles-René)
尼古拉·安德烈耶維奇·林姆斯基-高沙可夫(Николай Андреевич Римский-Корсаков)
1888年,拉威爾結識了年輕的鋼琴家里卡多·維涅斯,他不僅成為拉威爾的終生朋友,而且成為他作品最重要的詮釋者之一,也是拉威爾與西班牙音樂之間的重要紐帶。兩人共同欣賞華格納、俄羅斯音樂,以及愛倫·坡、波德萊爾和馬拉梅的作品。在1889年的巴黎世界博覽會上,拉威爾被林姆斯基-高沙可夫指揮的俄羅斯新作品深深震撼。這種音樂對拉威爾和他同時代的克勞德·德布西產生了持久的影響。
《三首馬拉美的詩》(3 poèmes de Stéphane Mallarmé)
斯特凡 . 馬拉美
(Stéphane Mallarmé)1842 - 1898
評論家、象徵主義詩人,他的作品預示且啟發了 20 世紀初的幾個革命藝術流派,如立體主義、未來主義、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
拉威爾對馬拉美的詩歌情有獨鍾。在1920 年代後期 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他說:
我認為馬拉美不僅是最偉大的法國詩人,而且是“唯一的”一位詩人,因為他使法語變得富有詩意,而這並不是為詩歌而設計的。其他人,包括精緻的歌手保爾·魏爾倫(Paul-Marie Verlaine),都處理了非常精確和正式的流派的規則和限制。馬拉美以魔術師的身份驅除這種語言。他從他們的牢獄中解放了有翼的思想,無意識的白日夢。
1889年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學習。創作《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
1901年創作鋼琴曲《水之嬉戲》(Jeux d'eau)
1901年-1903年三次參加羅馬大獎比賽,全部無功而返。創作《F大調弦樂四重奏》
1905年申請第四次參加羅馬大獎遭拒絕。引起巴黎的藝術界和出版界極大不滿,當時的藝術家甚至平民、愛樂人士紛紛站出來聲援,行動導致音樂學院的改組,作曲家佛瑞出任院長。
1907年創作《西班牙狂想曲》(Rapsodie espagnole)
1908年創作鋼琴四手聯彈《鵝媽媽》(Ma mère l'Oye)(後改編為管弦樂版本)
1911年創作《達夫尼與克羅伊》(Daphnis et Chloé)和《高貴而傷感的圓舞曲》(Valses nobles et sentimentales)
1917年創作《庫普蘭之墓》(Le Tombeau de Couperin)
1922年完成穆索爾斯基的鋼琴套曲《展覽會之畫》的配器
1924年創作《茨岡狂想曲》(Tzigane)
1928年創作《波麗露舞曲》(Boléro)
1932年在一次車禍中頭部受到猛烈撞擊,患上失語症並失去作曲能力。
1937年同意進行開顱手術。手術後昏迷,於12月28日在巴黎逝世,終年62歲。